主页 > 外媒看京山 >

【经济日报】京山的“网球育人”实践

  今年,第28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总决赛)、“星月安防杯”第23届中国高校“校长杯”网球比赛首次走出校园,在“中国网球之乡”湖北京山激情开拍,来自100所高校的293名院士和校长、999名大学生运动员,在此完成了1398场精彩对决。当球拍击球的脆响回荡在京山的网球场,这座小城以高规格赛事为窗口,展现出“体教融合”背景下“网球育人”的生动实践。

  京山共有340余片网球场,建有5400坐席的国际网球赛事中心、文峰网球公园、全国网球训练基地等国内一流的高标准场馆,全市61万人中有10万名网球爱好者。这里不仅能承接大型赛事,更能让参与者沉浸式感受网球与城市的深度交融。


学训并重

“体教融合”成效写在奖牌榜

  赛事背后,是京山对“网球育人”的深耕。2018年,湖北省体育局与京山市政府创新“省校县办”模式,将湖北省网球学校落户京山,打破传统体校“重训练、轻文化”的痼疾。

  湖北省网球学校以“学训时钟”法平衡学训:晨训与文化早读交替开启一天,白天6小时里,文化课与专项训练分段推进。学校按学生潜力分设“特长班、精英班、国际班、世杰班、奥运梯队班”,并逐层精准调整训练时长。建校7年,学校文化课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同时斩获175枚全国金牌、298枚省级金牌。

  在湖北省网球学校的冠军墙上,近50位学生手持球拍的笑容格外亮眼,下方标注着他们的赛事荣誉。2019年入选湖北省网球专业队、国家青少年网球预备队的吴汝茜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省运会、全国青少年排名赛中屡夺金牌,还代表中国征战比利·简·金杯青年世界组决赛。“学校同时兼顾文化学习和网球训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训并重的优良环境,非常有助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吴汝茜的话,道出了许多学生的成长感受。


多元成才

“网球育人”蓝图绘出新希望

  在京山的“网球育人”蓝图里,“多元成才”是核心落点。“网球技术与文化成绩并重”的录取标准,既守生源质量底线,又让更多孩子看到希望。少部分学生通过“奥运梯队班”走向职业化,大部分学生以体育特长生身份冲击理想大学。2022年以来,已有9名学生进入湖北省网球专业队,4名学生入选国家少年网球预备队,6人入选国家网球青年队。

  目前,湖北省网球学校从U10、U12、U14年龄段排名前三的球员中挑选8人组建奥运梯队班,配套每天5小时技战术训练、1.5小时体能特训,今年起还将定期开展海外拉练,配备体能康复复合型团队,引入专业团队打造职业俱乐部,打开通往国际赛事的大门。

  政策与资源的托底更让家庭无后顾之忧。京山市委、市政府专设网球发展基金,扶持经费标准基本覆盖小球员训练参赛费用,同时还促成李宁集团赞助100名潜力小球员,减轻家庭器材、服装负担。


产业兴城

赛事经济点燃县域发展动能

  四十载探索与坚守,京山“网球育人”的初心早已跳出校园,化作打开县域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如今,这座城市以赛事经济为支点,构建“赛事+培训+文旅”全链条产业生态。

  京山引进辽宁世杰网球俱乐部开展职业青少年培训,常年驻训40人;面向青少年爱好者开设的冬夏令营人气渐旺,今年夏令营学员达60人,职业培训板块预计年综合营收1260万元。京山依托市内23家网球俱乐部,面向会员及爱好者的常态化培训持续升温,年内预计培训营收达4500万元。

  京山在温泉新区规划建设1887亩网球数智产业园,对接体育运动装备制造企业,东莞市斯波阿斯体育用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恰好时体育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有意落户,将推动网球产业从“服务端”向“制造端”延伸,完善产业链条。

  赛事流量变为经济增量,京山每年40余场赛事中,20余场为国际、国家级赛事,数以万计的参赛运动员、网球爱好者“带着球拍游京山”,让京山成为网球爱好者旅居目的地。

  在京山,网球成为融入城市肌理的独特印记,更将赛事经济、装备制造、体育文旅等相关产业串珠成链,带动就业岗位扩容、消费场景升级,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活力引擎”。这里的“网球育人”实践,正为全国县域“体教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本报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游 璞 陈 磊

(责任编辑:陈磊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