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武镇源泉村:夜话集民意 关爱“老和小”
时间:2022-10-14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曹武镇源泉镇村地处曹武镇西北部,辖6个村民小组,266户1071人,全村有70岁以上老人119人,在村居住的有53人。近年来,源泉镇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路径,将湾组夜话引入治理机制,用“道德银行”积分管理模式引导群众参与村级治理,建设爱心食堂和留守儿童之家,对村里的“一老一小”实行“对症下药”,推动全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为摸清民情,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采取湾组夜话等形式,到每组与村民拉家常、问冷暖,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在多次的湾组夜话活动中,发现很多小组反映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袁俊提出了建设爱心食堂的想法,然而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却遭到了各种反对的声音。 面对不同意见,袁俊再三思索,认为单纯依靠各方筹资捐赠不可能将公益食堂长久地维持下去,既然要解决村民实际问题,那就要谋划新路子。他决定结合“道德银行”积分制管理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用积分进行管理,用集体产业收入作为爱心食堂的经济支撑,形成一个全产业链的循环经营模式。经过谋划,2019年10月爱心食堂建起并开始运营起来。 利用源泉村成立的“道德银行”,向全村每户人家发放了道德储蓄卡,将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勤劳致富等5大项细分为32类积分小项,村民持道德储蓄卡的积分可到爱心食堂用餐。针对70岁以上的老人,以小组为单位,每天对自家房前屋后、村庄沿边垃圾进行清理劳动后,每人可获得5分,足够管吃午餐和晚餐。积分的管理由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积分制考核评议小组,聘请公道正派、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评议员。对照十星级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好事评选等创评标准,每半年对每户家庭开展一次评议,每年度对全村好人好事开展一次表彰,将群众从“看台”推向“舞台”,汇聚正能量,引领群众“追星争优”,以榜样力量引领文明乡风。 源泉村还创办京山源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包含大米加工厂、鸡鸭鹅猪养殖、20亩鱼塘以及5亩菜地,每年为爱心食堂提供资金和生活物资。村民通过各种善行存入“道德银行”村民家庭账户,拿积分就可以到爱心食堂、果蔬和香菇合作社、超市、理发店、医务室进行兑换使用。 “现在每天5点半‘上班’干活,只干一个半小时,十一点半准时来这里等待开饭,三菜一汤,好吃又安心。”76岁的老人廖忠义高兴地说。 实现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同时,源泉村由村集体出资建设留守儿童之家,集合各方力量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市实验小学、镇中小学等党员教师资源和乡贤、社工、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办假期留守儿童辅导班,坚持每周六、节假日期间常态化开班,并对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解决留守儿童放假期间无人看管的问题。 如今的源泉村人流聚集,每月1日在村医务室为老人进行常规体检,15日志愿者义务为老人理发,25日为当月出生的老人过集体生日;结合疫情防控、秸秆禁烧、扫黄打非等主题,通过快板、三字经等方式组织表演;成立“乡风文明红白理事会”,限定每桌饭菜标准为300元,倡导移风易俗……依托爱心食堂,源泉村还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休闲娱乐、医养健康等功能,使其成为老人愿意来、留得住、有获得感的活动阵地和生活家园。 在源泉村,湾组夜话成为常态化,在活动中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疫情防控、防溺水知识、防诈骗宣传、防汛抗旱、农村人居环境等工作,及时收集民情民意,扎实把工作做在湾组,把政策宣传在田间地头,在群众中讲党史、解政策、听民声、话家常,架起干群“连心桥”,有力推动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湾组夜话以家庭聚会的形式,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围绕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引导群众对村级建设事前协商共谋、事中参与共管、时候效果共评,真正打造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曹武镇组织办) (责任编辑:王静 ) |
|||
|
- 上一篇:曹武镇戴家坡村:三个“坚持”共建美好家园
- 下一篇:曹武镇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