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发:“老兵”新传乡村情
时间:2023-07-31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驻村9年,在脱贫户和所在村群众口中,他有许多响当当的“标签”:庄稼人、铁脚板、泥瓦匠、养猪汉、“门儿清”……每一个“标签”的背后,都有不止一桩有趣又着实值得书写的故事。 他就是京山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宋河分局退休干部,曾先后担任驻白竹村、合兴集村工作队队长的邱明发。 说起邱明发的履历,看起来似乎很寻常。出生于1950年的他,1968年参军入伍,1969年光荣入党。退役后,先后担任过宋河镇人民武装部部长、副镇长、党委委员,当选过县党代表和县人大代表,1989年被荆州军分区授予“优秀武装部长”称号。后因工作需要,到国土部门工作,2011年退休。 按说人到了退休这把年纪,最好的日子,无非是栽栽花、钓钓鱼,或者含饴弄孙、其乐融融。退休四年后,2015年8月,考虑到工作多,人手紧张,实在抽不出人来,宋河分局请求他“出马”,担任白竹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分局领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拿退休工资,分局里根据情况少量补贴一点生活费和油钱,但驻村工作不能马虎,要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想到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邱明发二话不说,就走马上任了。 宋河分局包联的白竹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贫困户多,贫困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驻白竹村扶贫前后6年时间里,邱明发说,他风里来,雨里去,骑坏了2辆电瓶车,穿坏了10多双球鞋,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白竹村整村顺利脱贫。个中精彩的扶贫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 2017年,时年7旬的白竹村贫困户陈安华、易平珍夫妇,为了尽快脱贫,找到邱明发,说他们两口子年轻时曾养过猪,现在年纪大了,也干不了体力活,现在想重拾旧业,发展养猪项目。邱明发一听,非常高兴,他立刻赶到他们家里,帮忙谋划。改造猪舍时,他当“泥瓦匠”,亲自砌砖刷墙;缺少资金时,他当“慈善家”,拿出自己的积蓄予以支持;喂养过程中,他当“技术员”,因为他退休后也没闲着,利用自家闲置的房屋,一直在养猪,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病害预防中,他消毒、打针样样参与。这一年,陈安华夫妇在邱明发的帮助下,养猪一年就获得近5万元的收入,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对此,他们老两口对邱明发十分感激。在陈安华眼中,邱明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泥瓦匠”“养猪汉”。 说起“老兵”邱明发,白竹村另一名脱贫户唐仁珍止不住连声点赞。为了增加收入,老唐在邱明发的帮助下,流转土地,开展西瓜栽培。瓜儿出苗了,地也整好了,可老唐体力弱,两三亩地的瓜苗要及时移栽,他犯难了。邱明发知道后,动员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有劳动能力的公益岗位人员,帮忙移栽,解决了“燃眉之急”,对此,老唐非常感谢。在老唐眼中,邱明发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庄稼汉”。 在白竹村驻村的那些年里,他几乎每周都要走进贫困户家里好几趟,特别是农忙时节,来往得更加频繁。贫困户的大事小情他掌握得一清二楚。谁家的稻子要打药,谁家老人的药吃完了要上街买,谁家两口子这段时间闹矛盾需要上门调解,一双铁脚板,踏遍千家万户,送去的是温暖和关怀,带来的是笑脸和舒心。 “要不是邱队长,我这条老命也许就没了,感谢老哥邱明发。”那时候,白竹村贫困户欧正海突发疾病躺在床上,正巧邱明发走访来到他家,他二话不说,骑着车,冒着大雨,及时将他送到镇卫生院。出院后,欧正海感激地拉着邱明发的手,非要“结拜”兄弟不可。 作为省级重点贫困村,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经常到该村指导工作,在了解情况时,邱明发总是“一口清”,将村里每个贫困户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这样的“门儿清”,如果没有扎实的工作做基础,能做到吗? 根据安排,2021年,邱明发又来到合兴集村,担任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他一如既往,为村级发展出谋划策。在他的建议下,合兴集村推出了耕地保护积分制管理,有效遏制了撂荒现象。在村集体三资资源发包中,他出主意,想办法,增加了集体收入。在基层治理中,他调处矛盾,化解村民之间的纠纷,守护了一方平安…… 夕阳晚霞余晖好,“老兵”新传乡村情。邱明发表示,只要组织需要,他将一如既往,在驻村岗位上,尽职尽责,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个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的热忱。(陈红革 孙红霞) (责任编辑:王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