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河镇:“新乡贤”编织致富新乡景
时间:2024-07-04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有过彷徨,有过迷茫,但这条路越走越宽,我不后悔回来。”出生于1988年的返乡能人臧杰,于2021年10月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绘就致富“高粱景”,酿造徐桥“十里香”,说起村里的变化,臧杰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臧杰回忆,在回乡担任村支书之前,他已经是武汉光谷一家游戏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的部门经理,工作稳定,收入不菲,爱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其乐颐颐。2021年换届选举时,村老支书任期届满,由于村里党员老龄化严重,后备力量不足,部分老党员和村民代表,想到他上过大学,家里有产业,便一致推荐他回村任职。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老书记和镇领导的期许,他也曾犹豫彷徨,举棋不定。返乡吧,这意味着要放弃武汉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继续留在武汉吧,有负村里老党员的厚望。臧杰说,每每想到养育过他的故乡热土,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带领乡亲们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于是,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背上行囊回到家乡。在徐桥村班子换届中,臧杰当选为宋河镇徐桥村党支部书记。 返乡简单,想闯出一番事业不简单。基层工作难,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职伊始,他就进湾子、访农户,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走访中,他了解到村里水源条件好的田,大部分流转给企业搞稻虾连作;水源条件有基本保障的,村民留作口粮田;剩下一些靠天收的冲田、坡田,眼下基本上处于半闲置、半撂荒状态。 臧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前往周边乡镇先进村学习村企合作的先进经验,再结合徐桥村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才能把撂荒土地资源盘活,增加群众收入。机缘巧合的是,当时,正逢本村传统企业徐桥酒业技改扩规之际,臧杰从酒厂技术人员口中得知,酒厂酿酒所需红高粱年需求量增至50万斤以上,但这些原材料都是从外地高价采购,成本高。 臧杰想到村里的这些坡田荒田,能不能种上酒厂需要的红高粱,一来可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二来能够增加集体收入。于是,他多次上门与酒厂负责人沟通。可酒厂担心本地生产的红高粱,会因土壤、气候、品种、种植技术影响,无法满足酿造高品质白酒的要求。面对怀疑,臧杰没有气馁,经与酒厂、村干部以及村民座谈,制定了由村里先行试种,酒厂全程跟踪的可行性方案,从而保证品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大家都同意了臧杰提出的方案。 要想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光有干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先进的技术。为了种好红高粱,臧杰多次前往传统种植红高粱的大省河南、山西、贵州等地,了解优质红高粱种植技术。并向省农科院寻求支持,邀请鄂州种业专家,亲临徐桥村,讲授红高粱种植与管理技术。来徐桥指导红高粱种植的专家教授,为臧杰一心壮大集体经济、振兴乡村的热诚所感动,同意将徐桥村作为京山市试点示范基地。 为了建好示范基地,不负乡亲们的厚望,臧杰每天早出晚归,整整忙碌了50多天,人晒黑了,手上也起了老茧。在鄂州种业的支持下,承载徐桥村发展的100亩红高粱基地开始播种。目前,徐桥村红高粱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开始的100亩到今年的400亩,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益。看到地里的红高粱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臧杰觉得,执着于自己的选择,钟情于自己的事业,让村里的面貌有所改善,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乡贤”编织“新乡景”。担任村支书两年多来,臧杰带着村民,共新修机耕路5公里,建设滚水坝、漫水桥2处,安装U型槽6公里,整治居民点5个,受益群众100多户300多人,安装太阳能路灯30多盏。同时,村集体成立种养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稻虾连作和红高粱种植产业,村集体收入越来越多。 “一近徐桥十里香,大红缨子尽高粱。虾肥稻熟品富裕,天下最美是家乡。”6月30日,在建党节前夕京山市举行的“两优一先”表彰会上,臧杰代表村党支部在会上进行交流,发言赢得了一致好评。臧杰决心扎根徐桥,建设徐桥,在这片民风淳朴、美丽富饶的乡土上贡献“新乡贤”力量。(张敦杰 陈红革) (责任编辑:杨清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