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综合新闻 >

种粮大户郑建平的“致富经”

创业之初,连续四年亏损;而如今,年产值可达700万元,净利润近200万元。

由亏转盈,靠的是什么?近日,记者走上田间地头,解码六旬种粮大户郑建平的“致富经”。

 

土地流转,闲田变良田

3月20日,京山市钱场镇舒岭村的农田里,农耕机来回穿梭,翻耕土地。所到之处,沃土翻飞,泥浪滚滚,恰似一幅“农机春耕图”。


看着眼前一派农忙景象,村民们啧啧称赞:“以前操心没人种,现在忙着改造农田,郑总可真了不得!”

村民们口中的郑总,正是种粮大户郑建平。自2014年流转土地以来,郑建平目前已经在周边5个村流转土地3700亩,用于双季稻、小麦、油菜种植。“我们的土地流转价远高于市场价,很快就流转了一大批土地。”郑建平说。

土地流转后,如何发挥更大效益?郑建平本身种田出身,自有一套种田思路。他按照自己多年的种田经验,改田!

流转的土地道路窄,农机装备开不进,怎么办?道路修缮。天气干旱,农田用水困难,如何做?开展灌溉排水工程。流转的土地高低不齐,咋处理?实施田块整治工程。“他种田太痴狂,农忙的时候,不回家休息,直接吃住在仓库里。”邻居说道。

好事多磨。流转第一年,亏损接近五十万。流转第二年,亏损上百万。流转第三年,依旧亏,好在鸭苗养殖大赚,家里收支基本持平。流转第四年,郑建平爱人“罢工”了:“别人赚钱你亏钱,赔本的事情,咱可不干。”郑建平听后,也颇为恼火,大吵一架,硬着头皮继续干。

“我是个犟人,越做不好的事情,我就越想把它做好。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我有信心做成功。”郑建平告诉记者。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第五年,农业部门的政策支持,种田各项成本的降低,再加上天气的持续利好,流转土地终于迎来了大丰收,郑建平大赚一笔。

据了解,为适应机械化种植生产需要,郑建平自行投入累计800余万元,以高标准农田标准、小田并大田标准改造农田2200亩。

 

机械操作,良田变粮田

种田,三分手艺,七分工具。在全兴家庭农场里,一辆辆大型农机设备整齐排列,插秧机、旋耕机、割谷机、拖拉机等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光是农机设备,就花了一千多万。”郑建平边走边说,农机购买价格高,维修成本也高,好在有政府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减轻了不少负担,去年底,他一次性报废了插秧机、播种机等一些农机设备,报废补贴将近三千元,感到很满意。

农机在手,效率大翻倍。郑建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稻谷施肥的时候,以前纯靠人工,花费大半天,现在全程利用无人机实现精准投放,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100多亩的施肥作业。农忙时,无人机每天飞防面积可达600亩。”

农机的助力不仅让自身受益,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据介绍,2021年,在全兴家庭农场基础上,郑建平创立了钱场镇飞鸿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托现有齐全设备,合作社提供“种子+深耕+种植+防病+收割+烘干+贮存”全过程一条龙服务。

“对单个农户做不了、做不好、不愿做的环节,我们进行集中管理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效果。合作社服务覆盖面积达8000亩,为服务农户每亩节约生产成本60元。”郑建平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由农民富起来的郑建平不忘本,时时想着用一己之力回馈社会。去年网球节举行,郑建平一次性捐助三万五千元。他说,“这是小事,不足挂齿。担当好社会责任是我应尽的义务。”

“我种了一辈子的田,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情感,以后还会继续种下去,争取达到一万亩。”对于未来,郑建平有的,仍是一股向上的冲劲和热情。

(全媒体记者 石文芳)

(责任编辑:陈诗雨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