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滨:“婆婆的第一部作品是《我的祖国》,最后一部作品叫《祖国颂》,首尾呼应,圆满结局。”作为邵华的儿媳,毛新宇的妻子刘滨向记者介绍了婆婆对摄影艺术的挚爱,对自己和家人的关心、帮助与人生影响。“为了拍摄到图片,妈妈起早贪黑。”刘滨说,婆婆邵华生命的最后半年,一直在病床上竭尽全力完成她的摄影作品集《祖国颂》,“妈妈的第一部作品叫《我的祖国》,最后一部作品叫《祖国颂》,首尾呼应,圆满结局。”刘滨透露:眼下,他们正在加紧印制这个作品集。在7月2日邵华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将先印制两百套纪念册,以此送给亲朋好友留作纪念。《祖国颂》中的很多图片就包括在内。谈到婆婆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刘滨如是介绍:“妈妈对子女十分关心,无论走到哪儿,她能看到的、她所知道的,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告诉我们。我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以前也喜欢摄影,但是没有像现在这么热爱。因为喜欢摄影的妈妈也带着我们‘摸星星,追月亮’的拍日出、拍日落,往往凌晨5点钟不到,她就起床带着我们去拍摄。她对祖国大好河山特别的热爱,看到一个好的景色她可以不吃饭、不休息,也要用镜头把她美好的一天都记录下来。”谈到婆婆对摄影的投入与执著,刘滨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妈妈的第一部摄影画册《我的祖国》是纪念国庆50周年阅兵大典的。那个时候,她在阅兵观礼台上有座位。但是她不去,而是跑到人民大会堂的楼顶上与许多摄影记者、年轻人挤在一起,拍摄阅兵大典的宏大场面。一忙起摄影来,她常常是几个小时不休息,长年如此,且经常是冲在第一线。“作为一个少将,又是女同志,她就是这样一直在不停地拍、不停地工作,目的是为了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这真的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刘滨说。邵华将军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她不仅擅长摄影艺术且自幼酷爱文学。1954年,她创作的诗歌《黄继光》、散文《节日的夜晚》等作品均在《少年文艺》上发表。参加工作后相继发表了《刘谦初传》、《陈振亚传》等传记作品。迄今止,邵华已单独创作和与人合作编纂、出版采拍了画册、文学作品及各类丛书、电影、电视剧数十部、套、集。邵华将军还喜欢写抒情散文,与毛岸青合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曾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1984年,她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籍于此,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这位女将军也素来十分严格,这不仅体现在她对毛新宇以及毛新宇的儿子毛东东,也包括对她的儿媳刘滨。“在学习上,妈妈督促我们。包括我后来去南开大学读研究生。妈妈一再叮嘱我:你一定要去上。为什么呢?不学习就不进步,就会停留住。身教胜于言教。她自己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她那代人许多人都不会用电脑,但是她在学习并且使用的很好。我们都被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积极进取的精神所感动。妈妈给新宇讲诗词,还给她自己的孙子、我的儿子毛东东讲。在我研究生答辩的那几天,也正是妈妈病危时期,但她却坚持不让我陪床、要我去南开大学通过研究生论文答辩……”“从生活上讲,妈妈一个人照顾了四代人。上有外婆张文秋,中间要照顾我爸爸毛岸青,还要去宣传主席思想,又要教育我们甚至我们的下一代。在我们眼里都觉得她非常辛苦。”言至此,刘滨强忍着的热泪夺眶而出,一时哽咽无语――不难看出,婆媳之间情深意笃,儿媳对婆母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邵华将军一生除拍摄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外,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她还撰写了许多优美的、声情并茂的散文,以及大量的革命回忆录等。去逝以后,她的这些作品将如何处置?刘滨表示,除了《祖国颂》很快面世外,他们打算给妈妈出一本画册总集,包括人物、风光、历史照片、花卉、舞台。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将妈妈的其它作品相继出书。 (责任编辑:王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