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在路上】“明责”于心 “守责”于身 “履责”于行 用一流的营商环境滋养企业发展
时间:2022-10-10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京山市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向祥辉 “优化营商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本职本分,旗帜鲜明支持企业发展,光明正大为企业站台助力。作为重要的经济部门,市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始终把服务企业作为首要职责,以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以及市委市政府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方针为抓手,“明责”于心,“守责”于身,“履责”于行,用一流的营商环境滋养企业,真心实意为企业解难题、提信心、促发展,为发展按下“加速键”、注入“新动能”。 一、“明责”于心,以更加完善的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立足市情实际,主动对接湖北省“51020”产业体系,结合荆门市“4253”产业体系,积极构建我市“57550”产业体系,即着力发展5大主导产业、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家“航母型”培育企业、50家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体制机制、政策扶持、配套保障等方面着手,提升京山制造业能级,全力将京山打造成最具活力的发展沃土。 一是围绕“扶优做强”,落实产业发展针对性规划。紧紧围绕自身产业发展特色,制定“一区三园”和7个百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园区发展。在“一区三园”基础上,规划建设电子信息化产业集聚区、智能包装机械和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集聚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拓展区、中小企业创业园、静脉产业园等6大特色产业园区。以更大力度推动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对轻工包装机械、机电产业、绿色食品加工、绿色建材等具备较好基础的产业,重点支持企业扩规裂变、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对发展潜力大的物流装备产业,在招大引强、强强联合上发力;对处于起飞阶段的农机装备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重点突出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 二是围绕“优化布局”,推动产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集约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文旅大健康五大主导产业。支持京山轻机发展高端光伏组件设备、3C自动化、智能机器人、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三雷重工的同时,引进收割机、烘干机、高速插秧机等整机企业入住园区,争取用5年时间冲刺百亿。支持脉辉金茂电动叉车量产、海之力二期项目建设、昌源机械厂技改扩规,推动“京山叉车”公用品牌注册。鼓励深圳雄韬搬迁到京山,深化与广东商会、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交流合作,推动更多新能源企业落户京山,计划在京山成立新能源电池产业基金、打造新能源电池专科学院、规划建设锂电池配套产业园,为京山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赋能。强化科技支撑和品牌塑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由桥米(大米)粗加工向绿色食品深加工转变。规划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逐步推动我市由矿山资源县(市)向绿色建材产业加工大县(市)转变,实现政府“土地财政”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财政”转型。 三是围绕“补链强链”,推进滴灌式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由过去“广撒胡椒面式”的传统招商向滴灌式的精准招商转变,围绕“57550”产业体系,开展有计划,有目标,有准备的产业链招商,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紧扣重点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关键环节企业和配套企业,计划今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促成10家上市公司落户京山,投资过3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2个以上,项目签约120个左右,“十四五”期间项目签约400个以上。其中,产业链项目80%以上,“专精特新”项目20%以上。着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堵点,链接断点,畅通产业循环。 二、“守责”于身,以更加优质的配套优化营商环境 立足京山实际,以“解稳促”企业帮扶活动为抓手,从政策供给、要素保障、科技赋能等维度助企纾困、应变克难。 一是政策精准供给。聚焦“复工复产”,推动企业开满开足。在重要节假日前摸清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开复工计划,动态监测重点企业生产情况,有力有序开展节后复工监测,全覆盖向企业宣传《关于支持企业项目春节期间不停工不停产早开工八条措施》相关政策,兑现京峻汽配、脉辉金茂、瑞丽达等6家企业生产生活交通补贴等共计28.91万元。同时,密切关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督促正常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组织春节加班生产企业做好连续性生产工作,引导春节停产企业做好设备维护。今年正月初七前全市复工企业50家,复工率达20.1%,比去年同期复工率提高4.8个百分点。聚焦“纾困解难”,推动企业做优做强。同时为有效应对疫情,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市科技和经信局研究制定《京山市关于有效应对疫情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的若干政策措施》。今年以来,我市兑现惠企政策奖补资金3421.39万元,同比增长218.3%,惠及企业80余家。其中,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566.4万元,同比增长71%;本级财政兑现1854.99万元,同比增长425%。 二是要素有效保障。用地上,加快清理盘活低效和闲置用地,将腾出的空间配置给有实力、有潜力、真正想干事的企业。积极推动解决贝贝福、慧田生物、华兴等公司受用地问题。目前贝贝福公司新厂房已顺利建设,慧田生物,华兴公司扩规项目正在筹备启动建设。融资上,根据企业诉求,积极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对每一家“点对点”调度调控、对接匹配,今年以来,政银合作项目共发放贷款 4684万元,惠及企业9家,与农行合作的成长贷共放款2400万元,与建行合作的助保贷共放款 1305万,与农商行合作的助企贷共放款979万元。供应链上,为盘活地方经济,帮助本地企业寻找市场,积极开展“地产品对接”行动,对全市本地产品种类进行摸底和宣传,组织华信机械与雄韬锂电就电池壳配套进行对接。人才上,重点结合疫情冲击下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经营管理、补链稳链延链强链等问题,组织相关培训12次,受训500余人次,为企业节省大量员工培训成本。同时为伟嘉、江花、派德森、轻机、太子药业、三雷重工6家企业成功申报“科技副总”,其中省级2家、市级4家,全力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培育人才、实施成果转化。 三是科技赋能突破。引导企业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道路,抢占市场先机,力争实现弯道超车。全市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已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9项,同比增长45%;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完成11.18亿元,同比增长190%。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加强,以国宝桥米为主体建设的湖北省京山桥米种养带动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入选湖北省第二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派德森(京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商用车免更换磨损报警器”成功申报2022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艾克电缆、京峻汽配成功申报湖北省科技厅2022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助企纾困及包保联类),国宝桥米通过省揭榜制科技项目评审,湖北达权获得荆门市级首届揭榜挂帅项目立项。全市省级隐形冠军企业达到27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16家、其中国家级1家(金茂脉辉),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4家,省级试点示范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 三、“履责”于行,以更加有力的抓手优化营商环境 进企业,就是冲着问题去,看生产经营、找问题堵点,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有事说事、没事就走,不搞高接远送、不搞繁文缛节,坚持“亲”“清”政商关系,要坦坦荡荡同企业接触、真心实意同企业家交往,真正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带着感情纾困解难,助推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拓宽“最先一公里”,致力让反馈问题更便捷。建立完善问题收集机制,29名市“四大家”领导、92个市直单位、16个镇(街道、区)对全市262家重点规上工业企业、重点后备企业和辖区内的所有企业进行包联,实时收集企业的难点堵点问题,抓实抓细“解稳促”企业帮扶活动。同时积极创新问题收集模式,开展“三个一”暖企行动,累计发送生日祝福短信1200条,在企业家生日当天走访100余名企业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送上生日鲜花、蛋糕和贺卡。开展“政企”早餐会,以“早餐+交流”的方式,每月协同市工商联邀请京京钙业、克拉弗特、京和米业、东方百货等企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聊,进一步听意见、谋良策、解难题、话发展,架起政企“连心桥。开展企业家“生日会”,一个生日蛋糕,一张生日贺卡,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为轻机、三和管桩、楚天钡盐等企业家举行生日会,让企业家的生日有了仪式感,让企业家时刻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进一步营造了亲商暖商氛围。 二是打通“中间一公里”,致力让交办问题更精准。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1天内进行问题分类、转发、交办,3天内进行结果反馈;对需要市级层面解决的问题,每周及时上报市委市政府研判,着力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今年以来累计收集企业(项目)反映的资金、用工、用能、用地、物流、产业链等方面困难问题414条,已协调解决357条,问题化解率达86%。 三是夯实“最后一公里”,致力让解决问题更高效。每月对未解决的问题认真分析,逐一分解,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效果清单,进行集中攻坚、销号管理,确保一个不留。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对企业来讲,最渴求的是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我们将始终保持定力,按照既定的目标持之以恒向前推,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和“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钉钉子精神抓到底,不观望、不迟疑、不躺平,把全部心思用在服务企业上,全力打造让企业安心、舒心、顺心的“近悦远来”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