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专栏 > 域外关注 >

登革热防控健康提示

  当前正值登革热流行季节,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地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近期湖北省登革热疫情输入压力明显上升,本土续发传播风险增大。京山市疾控中心提醒您,尤其是前往登革热高发地区或国家旅行的市民,应积极了解登革热防控相关知识,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一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广泛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南部等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主要来源国为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国内多发生在云南、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1

  二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病人/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3—14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但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三

  登革热有哪些症状?

  登革热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为突然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与骨关节疼痛,全身乏力;可出现面、颈、胸部潮红;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

  在病程第3-6天,可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可伴有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淤点淤斑、牙龈出血、鼻衄等。

  少部分病例可发展为重症,出现严重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责任编辑:王静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