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京山文艺 > 文学 >
手握“两头”把梦追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章一   发布时间:2023-06-05    【字体: 】      

——回忆我的写稿生涯

1965年秋初中毕业至1980年秋,回乡务农15年,也是我从事业余写稿的15年。锄头是笔,在大地这张厚纸上书写着农人的春夏秋冬;笔头为犁,在一张张薄纸上深耕着一个年轻的梦想。

头5年,生产队还没有推广种植双季稻,比较闲散,基本不出夜工。白天劳动,夜晚便由我自由支配了。夜晚点灯费油,天一黑人们就睡了,而我为了摆脱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就在夜晚拼命地读书和写作,决心从写作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那时节,集体和个人都很穷,家家户户照明都是队里分的几分钱一斤的柴油,烟子大,光线差。我点的煤油罩子灯,玻璃罩着,烟子小,光线明亮。煤油是三角六分一斤,在供销社打的,称之为“洋油”,农村人认为点煤油是侈奢浪费。刚一下学,在外地行医的父亲就叫他的徒弟、石庙公社卫生所所长江作新叔叔给我送来了一本中医启蒙书《药性赋》,要我学医,说,秀才学医,如笼里捉鸡。我对学医当医生不感兴趣,这本医书我基本上没翻,觉得枯燥无味,母亲就叫妹妹监督我。

每到夜晚,我呆在我家鸡笼旁边只有一桌一椅一床的小屋子里看小说,学习写作技巧。只要一听到妹妹的脚步声,我就拿着那本《药性赋》,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高声朗读起来:“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清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妹妹一听,车转身向母亲报告:“姆妈,哥哥他在看药书。”母亲说:“好,看药书就让他看,要是看闲书就把他的灯端起走,别糟塌灯油!”妹妹一离开,我又把医书扔到一边,继续看小说或写作,这完全是一种“地下工作”。读初中时,父亲给我的零用钱全都买了书,毕业回乡时,挑了一大箱子书,夜夜都有书看,后来被红卫兵抄家全都抄走了,很可惜。

我从事写作,因为怕文章不被采用,逗人好笑,所以偷偷摸摸地写,偷偷摸摸地寄。一次,宋河邮电支局一位30来岁叫蔡祥礼的乡邮员(洪湖县人)给我们大队送邮件时,见我在投寄稿件,便告诉我,投稿信件不必贴邮票(因为报社是邮资总付),把信封剪一个小角就行了,新闻稿件必须要盖公章。原来他也是党报的通讯员,真没想到眼下这位皮肤晒得黝黑发亮,每天骑着自行车跑村串户的邮递员竟然还是个写作高手!

行话说,七分采、三分写。写稿容易,找新闻素材就难了。新闻又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编造,而写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必须要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五要素齐全,还要有新闻价值。而我一年上头呆在生产队出工,赶个集都还跟队长请假,队长不批就乖乖地出工,根本就没有外出采访的机会。而生产队的一些日常农事活动又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又不是“巧妇”,写稿这“锅饭”的确不好做。想来想去,我就看报纸,琢磨人家是怎么写的。那时生产队公费订了各级党报,队干部和社员们都不看,一是没文化,二是没兴趣,有点时间不如去兴菜园子或割烧柴,实惠多了。而我却如获至宝,一一浏览,从报纸上找点子,关起门来写稿子,写不出来敲脑子。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夜晚是“写稿夜正深,汗滴蚊子叮。谁知满纸文,字字皆苦辛”。盛夏,穿长袖衬衣和厚袜子写;隆冬,偎在被子里写,别人吃一种苦,我吃两种苦:白天劳动,吃体力的苦;夜晚写作,吃脑力的苦。

稿子写好了又愁投寄。乡邮员是隔三差五地才来一次。新闻讲时效性,寄慢了就过时了,成了“明日黄花——老了”,写得再好也不会刊登。所以,由于这些客观因素,我从1965年秋一直到1970年夏,整整写了5年,都成了报社编辑部字纸篓里的菜。但是报社的编辑也很负责,即使没有采用,也是有稿必复,我收到了好多“不拟采用”的“回执单”,成了“退稿专业户”,幸亏保密工作做得好,没有被人笑过。编辑同志的回执单都是事先印好的,只须在同志前面填写一个“王”字就行了。“王同志:感谢您为本报赐稿,经研究,不拟采用,望继续努力。此致敬礼”。后来可能被我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回执单再也不是铅印的了,而是编辑同志的亲笔信,并寄上一大摞采访本、写稿纸和学习资料,我用香烟盒写过稿纸寄报社。记得有一次,我们合兴公社年轻的团委书记吴昌俊(后曾任公安特派员、京山县交警大队教导员)到宋河区开会时,见到办公桌上有一个很大的《湖北日报》专用信封,上面写的是“京山县宋河区合兴公社九星大队四生产队王章一同志收”。拿过来一看,已被拆开,里面空空如也。他就把这个空信封拿回来,又专程送到我的手上,说,我见这信是寄给你的,早已被人拆开了,里面寄的什么也不知道。我拿回来给你,是不辜负人家报社的一片心意。我被吴书记爱民如子的精神深深感动,再三表示感谢,并叮嘱他保密。

1970年七月尾,快要立秋了,生产队抢插晚稻,正逢大旱,山洼里还有几亩田无水插秧。生产队长花钱请来三台抽水机和师傅,从几里路远的小河里三级提水到山上。沿途的通水渠道,就把各家的门板卸下来搭“天桥”,用塑料薄膜铺在门板上,场景十分壮观。我觉得是难得好素材!苦于没有时间写,白天搭“天桥”,夜晚打早稻,夜晚收工后准备写,谁知民兵排长又安排我到河边照抽水机。人也非常困,就想放弃,但夜晚在禾场打谷时,见我的堂弟王章斌从宋河粮管所回来,给他父亲打了几斤粮食酒让他父亲过忙月,第二天就要赶回单位上班。我想这是一个天赐的好机会。半夜收工后,我立即写好稿子交给堂弟,然后才去照夜。当时我写的题目是:毛泽东思想闪金光,晚稻不插“八一秧”。正文的导语是:骄阳似火,炎风烫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京山县合兴公社九星大队四小队干部群众,三级提水架“天桥”,抢插晚稻不动摇。谁知没过几天,稿子被《荆州报》刊登了,还加了“编后语”。因为当时家家都订有《荆州报》,不等报社寄样报来我就知道了。尽管一没署名(署的是队通讯组),二没稿酬,我还是很高兴,写了5年的文字终于变成铅字了!人们都不知道是我写的,公社干部还以为是下乡知青写的,到处打听作者是谁。吴昌俊书记泄了密,说,可能是王章一写的,我跟他送过报社寄的空信封。后来我的业余文学创作也实现了“零的突破”,第一篇小说《一筒对节树》被河北省沧州市《无名文学》刊登了,杨集区一位叫高天然(后曾任县财政局工会主席)的文学创作者专门跟我送了几筒对节树,我用它打了一张方桌和8个“排骨”凳子。这可能是我的“稿酬”。

公社、区、县陆续通知我参加各级举办的通讯报道和文艺创作培训班。为了不让生产队阻拦我,公社党委还减了我们生产队2名出外工(主要是修水库)的劳动力,还要生产队误工记工,大队每天发我2角钱的补贴,保证我能随叫随到。我由“地下工作者”摇身一变,成了“合法”身份——“农民通讯员”。在全公社全区范围内畅通无阻了。1975年3月,我正在大队养猪场喂猪,突然接到区里的电话通知(大队电话机设在养猪场),要我去参加县委宣传部在宋河区举办的北片通讯报道培训班。3月10日我去报到,只见三阳、罗店区各来了一名宣传干事,宋河区的5个公社各来了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县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左其义老师讲了一天的课。第二天三阳、罗店的宣传干事回去了,而我们宋河区的5名农民业余通讯员留了下来,左老师叫区委办公室给我们开了介绍信,叫我们到各公社去采访几天后,回区里写稿。我被安排到苍台公社在党委办公室一位同志的陪同下,用了三天时间采访了几个大队,回区里写了一篇通讯《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写的是宋河区联升大队(今高家垱村)青年高世贵、左其秀在水利工地举行婚礼的事。后来被《荆州报》登了,文章最后署名是:区通讯报道培训班。

一炮打响,炮炮走红。后来的稿件陆续被各级党报、电台采用,有时一篇稿子几家新闻单位采用。京山人民广播站几乎天天都有播送合兴公社的报道(那时家家都装了有线广播),人们说京山人民广播站成了“合兴人民广播站”。

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1977年《湖北日报》将一封读者来信退回石庙大公社党委处理。其信的内容是告一位在我们生产队驻队的公社领导。公社党委将来信交由我们大队党支部处理,要找出写信告状的人。当时我在修八字门水库,担任石庙团政工员,不知此事,但大队闹得满城风雨。后来才听大队会计对我说,大队干部认为是我写的,因为只有我在跟上级党报写稿。他们拿着那封“读者来信”在全大队有文化的人中调查,要大队会计辨认是不是我的笔迹。大队会计反复地看了,斩钉截铁地说:“这不是章一写的,因他写的每篇稿子都要我盖公章,他的笔迹我很熟悉。”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母亲受了一场虚惊,说,娃呃,莫写了,那报纸上又扫不下粮来,扫不下钱来,还惹些“糊梢”(惹事),跟我老老实实地搞生产,抢工分;有时间就去兴菜园子,割烧柴!

我还是坚持写作,想体现人生的价值,圆我的梦想。我为了安慰母亲,尽量减少外出采访,一心一意搞生产。可是我不外出采访,却有人上门送来新闻素材要我“加工”。1980年6月的一天,我正在队里劳动,宋河区宣传干事邵英才(曾任合兴中学校长、石庙大公社知青办主任、合兴管理区党总支书记)骑自行车从宋河来找我,说,章一同志,区委昨天开了一个干部大会,参加会议的全体干部震动很大,区委要写篇报道见报,我就找你来了。我把他带来的文件看了一下,觉得有新闻价值,不免手又痒了起来,立即写了一篇报道交给他带回去。没过两天,《湖北日报》刊登了。这年9月,我便招工了,15年的辛苦换来的一顶“农民业余通讯员”的帽子终于被摘掉了。


2023年5月31日

编辑: 付含露【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

wx2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002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