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京山文艺 > 文学 >
一床明月半床书
——访退休老工人姚继光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章一   发布时间:2023-12-26    【字体: 】      

2023年12月23日,党报记者和党报通讯员苏祖泉、苏祖武、甘华平一行四人慕名前往应城市长江埠镇采访住在这里的京山市坪坝镇的退休老人姚继光。

微信图片_20231226105602

姚继光现年83岁,身高1.67米,不胖不瘦,善眉慈目,满面红光,除了双腿因膝关节之半月板受损伤而行走不大便利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谈吐清晰,记忆力超强。我们听了他的讲述,参观了他的书房,由衷地称赞他是一位“民间奇人”。

一是他的出生地“奇”。姚继光是京山市坪坝镇苏家垄村6组人。2013年5月,苏家垄古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姚继光的根就在这里。

二是他呱呱落地的地方“奇”。1940年8月,驻扎在安陆县城的日本鬼子窜到坪坝扫荡,他的父母和全村乡亲们纷纷逃亡四方。他的父母逃到三阳镇万家塆村一间废弃的榨屋里,母亲生下了他。在那兵荒马乱、国破家亡的年代,连出生之所都不由自己选择。

三是他的名字的背景“奇”.他的父亲见日本鬼子疯狂地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给他取名“继光”,其意思是要他像民族英雄戚继光那样,长大了抗击倭寇。其实,我们认为,应该还有一层涵义,要记住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姚继光5岁时,小日本就投降了,杀倭寇就轮不上他了。他的网名也很奇,名“书蠹”,蛀书的虫,即“书虫”,不知“囊”过多少书,反正一生与书有不解之缘,书房里的床铺四周都堆满了书籍和他撰写的文稿。

四是他的职业“奇”。富水河两岸,丘陵起伏,土层深厚,土质优良,是制陶的上好原料。宋河制陶历史悠久,宋河陶器厂位于宋河镇城中西路药材巷(原叫胜利街),成立于1948年,是在麻城人叶中福窑厂的基础上开办的。据考古研究表明,距今4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宋河先民就在舒家坡和书映台制造生产陶器,以满足当时人们生活、生产、生存的需要。并且制陶工艺薪火相传,经久不息。到了清朝嘉庆年间,麻城一个姓艾的制陶师傅慕名而来,选定鲁家庙村的梅林寺背后,依山傍水兴建起一个九门长窑,专门烧制陶器。制造的产品有缸、钵、罈、罐、壶、盆、碗以及烘笼,其中以烘笼最为有名。

1956年,宋河兴办了一家集体企业——宋河陶器社,由三阳小河陶器厂、石庙柳家岭陶器厂,苍台鲁家庙陶器厂合并而成。当时宋河陶器社理事会主任叫艾少华(可能是艾中福的后人),麻城人,监事会主任叫陈业荣,红安人。

宋河陶器生产的一系列陶器产品远销红安、麻城、应城、云梦、孝感、黄陂、汉川及荆州等地区,颇有名气。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炼钢炉需要耐火砖,陶器社与砖瓦社合并改为宋河耐火砖厂,1958年底钢铁下马,又恢复陶器社,改为宋河陶器厂。

1975年荆州地区在京山县召开陶器生产现场会,专门介绍了宋河陶器厂的生产经验。同时广东釜山陶都办了一份周刊《陶器报》,该报也宣传报道了宋河陶器厂的先进经验。

姚继光于1958年进宋河陶器厂,1995年退休。先当学徒,后成了制陶师傅,除做缸外,所有的日用陶器他都会做,尤以做便壶擅长,做得又多又快又好。后来他又发明做“跃进灯”。在“农业学大寨”的火红年代,广大农民挑灯夜战。开始农民们普遍用夜壶装上柴油来照明。但夜壶只有一个口,又是纯泥巴做的,灯点长了容易炸裂。当时陶器厂革委会主任殷当典要姚继光想办法,制造不炸裂的壶。姚继光冥思苦想,反复实验,在泥巴里多掺砂子,可防高温炸裂;又安上两个小一点的壶嘴,可以节省油燃料,又可以两边点亮,扩大照明范围;再在壶顶开一个口,可灌燃料,它比夜壶略小,携带方便,照明范围翻倍,一上市,就受到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欢迎。殷当典主任非常高兴,问此壶叫什么名字?姚继光说,就叫“跃进灯”吧。当时姚继光发明的“跃进灯”十分畅销,为“农业学大寨”、粮食大丰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原宋河区革委会负责人袁茂珊在大会上表扬姚继光。姚继光在企业工作的38年里,除1968年,年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或劳动模范。记者当农民时,一年四季也提过“夜壶灯”和“跃进灯”出夜工,记得当时还写过一首顺口溜:“小小跃进灯,照我战冬春。迎来东方红,赶走满天星”。没想到时隔40多年后的今天,会到了“跃进灯”的发明者,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五是他的业余生活“奇"。姚继光一不打麻将,二不玩扑克,三不串门闲聊,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写作。在陶器厂上班时,厂里订了《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报》《湖北日报》《荆州报》等各级党报党刊。他在业余时间就看书读报并做笔记。当时他月工资只有17元,除了每月8元生活费(吃食堂),其余的钱都买了书籍。《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他看过好多遍。他退休后住应城盐矿长江埠镇,经常泡在盐矿图书馆里读书,新华字典都翻烂了好几部。他幼年时,只在坪坝街上下安寺读到初小毕业,教他的老师只是一个识字不多的20岁的青年人,连“乒乓球”都不知道是何物,更不认识“乒乓”二字。然而他在2015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写下了136本文字资料,数千万字,把他写的文稿堆起来比他的人都还高。他不会操作电脑,全部用手写,字迹十分工整。一位大半生都盘泥巴的人这么酷爱读书看报和写作,这真令人惊奇。他撰写的文稿有民间故事、坪坝历史典故等,是民间文学中一份很宝贵的遗产,同时也为地方修志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他的老伴和儿女们也支持他,说这是防老年痴呆的好办法。他所撰写的文稿从来没有向报刊投过,只是自娱自乐,乐在其中。

六是他的记忆力“奇”。坪坝的山山水水,历史典故、人物特产以及他在陶器厂的10多位领导和40多名工人等等都记得清清楚楚,并娓娓道来,风趣幽默,使人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倍加珍惜当今,更加热爱生活。姚继光虽生活在异乡,但时刻不忘家乡。2016年坪坝发生水灾,他从他积攒的退休金里捐献价值10000元的大米和食用油救灾。时任坪坝镇党委书记李仕俊亲笔写信感谢姚继光的善举。李仕俊在感谢信中说:“感谢姚总对家乡捐赠及关爱,家乡灾民会永远铭记恩情。”

京山市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祖泉 (坪坝镇苏家垄村人)和我各赋诗一首,以表达采访感想:“著作齐身此之谓,笔耕不辍壮思飞。秋蝉向晚声尤急,不信青春唤不归。”“闲居异地并非孤,奋力耕耘在矿都。多少风云多少雨,一床明月半床书”。(王章一)

编辑: 杨清辰【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

wx2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002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