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市罗店镇徐河村,曾经是个“三无”贫困村, 2020年,一跃成为京山市美丽乡村拉练的“榜眼”,村集体年收入达50多万元。徐河村蜕变的背后浸润着全体村民的汗水,更离不开村支书徐小应的担当与坚守。
春风吹绿了田野,也吹开了金灿灿的油菜花。
记者从京山市罗店镇出发,沿着212省道一路前行,直达徐河村。坐落在省道边的徐河村被成片的油菜花田所包围,整个村子都氤氲在淡淡的花香里。
油菜花田尽头是村里的葡萄基地,几个村民正在调整大棚盖膜。“今年经历了极端天气,葡萄的管理要挂在心里、提在手上,我们今年增收50万的重头戏就靠这个产业了。”村支部书记徐小应一边查看葡萄苗的长势,一边跟劳动的村民反复叮嘱葡萄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身简单的打扮,胸前别着一枚红色的党徽,记者眼前的徐小应虽黑黑瘦瘦,但沉稳干练。与他长谈,发现他目光所及全是村里的急难愁盼,难怪挂在村民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村多亏有了这个村支书。”
徐河村,地处京山市罗店镇东南部,主产是水稻,2015年前还是京山市6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那时候,村里无集体资产、无基础设施、无主导产业,贫困人口基数大、程度深,村里的集体水面、荒山、荒坡、山地、林地等都变卖给了私人,没有收入来源的村集体连正常的办公用品都买不起。
村子的贫困也让村民们看不到发展的希望。村民徐回忆道,“我从小都知道,我们村里人多地少,是个‘三无村’,更莫谈产业了。”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徐小应和徐河村“两委”班子痛定思痛,再痛、再难也要领着村民跨过贫困这道坎。改善民生是扶贫的首要任务,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为全村303户村民接通了自来水管网,修了水泥路,新建泵站、改造塘堰、架设抗旱线路,还建起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
与此同时,村里还积极争取到40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全村耕地实现连片种植,原来种植水稻时常发生的旱涝、灌溉、机耕等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改善民生问题只是村庄蜕变的第一步,村集体经济收入要想有突破,村里就得有支柱产业。徐小应悟出一个道理:“手中没把米,叫鸡都不来。”
2015年9月,徐河村利用扶贫贷款、土地补偿金和村干部垫资相结合的方式,筹资近100万元,流转了罗店镇社会福利院奉阳碑渔场150亩水面,成立了奉阳碑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没资源二没资金的徐河村,硬生生盘出了一个新产业。“宁可苦干,不可苦等,只能由我们村‘两委’班子顶上。”回想起当时村“两委”班子垫资的事,徐小应仍百感交集。
在村里的产业发展上,徐小应费劲了脑筋,处处精打细算。合作社将水塘一塘三用,养鸭养鱼还种藕;为了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徐小应提前打通销售渠道、签订购销合同;为了避开低温养殖风险,合作社只在7月进鸭苗,养到年底出售。鱼鸭套养、藕鸭套养的方式,既降低了风险和成本,也实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小循环农业让合作社的发展实现正向轮作。
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在合作社干活的脱贫户邓友发告诉记者,他管理葡萄园、喂鸭子,一年可以搞个万把元钱。如今,徐河村奉阳碑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发展莲藕、鱼、鸭、葡萄等7个产业,每年带动脱贫户增收50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也从负数增长到2021年的50多万元。
77岁的老人郭成得说:“在书记带领下,我们村的环境、卫生、收入都有大变化,在村里务工有钱,合作社还分红,自己种稻谷也有收入,最开心的是我们也有积蓄了。”
实现了产业兴旺、宜业宜居的徐河村,村民们也越来越信任这个“件件能解决、事事有回音”的村“两委”班子。而就在此时,一直全身心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的徐小应却等来了一个坏消息,从2016年就身体不适的他,在2021年发现患上了甲状腺癌合并淋巴癌。
作为徐河村的“领头雁”,徐小应记着每一位乡亲的冷热温凉,唯独忘了自己。2021年,徐小应做了手术。回村后,在换届选举中他再次高票当选为徐河村村支书。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信仰党,只要党组织信任我,村民信任我,这个担子我不能推,还得继续干。”虽然大病初愈,但徐小应再一次选择了责任与担当。“‘十四五’期间,我们徐河村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一线穿村、全域打造,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撸起袖子带着村民向前冲,村集体年收入要达到300万元,村民年均收入达到2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