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雁门口镇阮沟村五组郝家牌楼湾东头,有一栋两层的小楼房,大门上方挂着三块不同时期的“光荣之家”牌匾。这家人四代同堂,住着四名共产党员、三位退伍军人,户主是远近闻名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获得者——郝正国、郝正英夫妇。
爱党,初心不变。郝正国1964年11月入伍,1967年10月入党,曾任铁道兵二师八团营属机械连七班战士,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1968年7月的一天,已担任机械连党支部委员、兼任连队工程施工统计员的郝正国,在去施工点的路上,突遇暴风雨,不慎滑倒滚下了山坡,两臂却紧紧抱着装有施工数据报表的公文包。获救后在医院醒来时他说:“报告指导员,数据关系到国家铁路施工安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然要以身许国,保护好施工数据!”部队为他记了三等功,并提升为副排长,任全连专职施工质量员和统计员。直至1971年2月退伍,他被安排到长江航运公司驳管处货经506船当水手。由于他工作上肯吃苦,第二年就被选为驳管处党委委员,分管宣传工作,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69年4月入党的妻子郝正英则在家里担任大队干部,种了15亩地。1971年,郝正英被选为荆州地区党代表,1974年至1979年任瓦庙公社党委委员、阮沟大队副书记、政法主任。从1984年开始,她连续当选四届京山县人大代表,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计划生育干部。1990年担任了26年村干部的郝正英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了下来。1999年,郝正国也从长航退职回乡,夫妻俩以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双双耕耘在家乡的热土上。
爱民,情系乡里。郝正国、郝正英这对党员夫妇有两件事,被乡亲们传为佳话。
第一件事是建连心桥。夫妇俩所在的阮沟村五组由牌楼湾、七户湾两个自然湾落组成,大官桥水库南干渠从牌楼湾东头流经湾后,把七户湾分割在西边,同时也把100多亩农田和牧牛山、团山两座过去放牛割柴草的山隔在了北边,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为解决村民“过渠难”,郝正英任村干部时就带领村民在渠道上搭起了一座便桥 。1981年春节刚过,她又带领村民上山挖石料,并打电话请求当过铁道兵的丈夫郝正国支援。郝正国回到家乡天天忙得不亦乐乎。石头凑齐后,郝正英找来石匠,买回水泥黄沙,奋战三个多月,把便桥改建成一座宽4.5米、长12米的双拱石桥。在桥南桥北,还修了一条长达1.3公里的晴雨通行土公路,彻底解决了全组38户村民“过渠难”问题。
第二件事是帮特困户。1980年分田到户时,五组特困户郝正平分到12亩责任田。由于郝正平夫妇均为弱智,其父母年纪七十多岁且均为轻度残疾,家里连口粮都得不到保证,春节期间更是揭不开锅。郝正英知情后,骑自行车跑到乡民政办领回大米,在丈夫郝正国配合下送到郝正平家中,还送去了自家的猪肉、食油和鱼,以解燃眉之急。事后,郝正国夫妇除了种好自家15亩责任田外,还挑起了帮扶郝正平种责任田的担子。从选种、育秧、耕田、打耖,到插秧、培管、收割、打场,帮助郝正平一家摆脱了贫困。
爱家,德孝和谐。郝正国18岁那年到郝正英家换姓改名,做了上门女婿。当时,郝正英的父母已经六十多岁了,父亲患白内障,视力基本失明,母亲耳背。郝正国毅然挑起瞻养二位老人的担子。全湾38户160多人,都在湾门前一口大堰里用水、洗菜淘米,洗衣,担水都在一块用旧木板搭起的埠头上进行,既不卫生,也不安全。郝正国就同湾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用板车从山上拖下石块,自已动手建起了一座石头埠头,供全湾人使用。
郝正国参军后,家里照料二位老人和抚养二个小孩的担子全都落在了郝正英身上。郝正国当时放心不下,但郝正英却坚定地说,“你在部队安心工作,争取早日入党,家里一切有我打理。”当兵七年,郝正国每次回家探亲,都要为二位老人洗头发、剪指甲、换洗床单被子。在长航工作期间,郝正国把近八十岁的父母接到船上,带他们游玩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两位老人常说,正国不是上门女婿,是我们的亲生儿子。1981年,大儿子18岁,郝正国夫妇俩毅然将他送到部队。2016年又将孙子送到部队。由于郝正国夫妇俩作表率,他们的儿子、媳妇先后入了党,媳妇还担任了村妇女主任。
对家中长辈尽孝心,对党和人民尽爱心,深受当地群众的赞扬。(郑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