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31日,全市油菜播种完成37.61万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3.69%,作物长势稳健向好!”连日来,我市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秋冬种生产交出了亮眼的阶段性答卷。
今年以来,我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秋冬种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头戏”,以“早”字为先、“实”字托底、“新”字赋能,全方位夯实明年夏季粮油丰收基础,在广袤田野上播下希望的种子。
责任“拧成绳”,上下联动聚合力
“必须以战时状态推进秋冬种,把责任压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我市始终将秋冬种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建立市、镇、村三级书记主抓机制,通过高频调度、密集推进,形成以上率下、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市领导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田间督导,现场交办问题、限时整改;6个市级督导专班驻点一线,聚焦政策落地、技术指导、农机调度、农资监管等关键环节,实行“日碰头——日调度——日通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精准高效推进。同时,将秋冬种生产纳入乡镇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及干部换届评价体系,实行“一票否决”,以考核“指挥棒”推动各级各部门主动担当、协同发力,凝聚起党政齐抓、全员参与的强大合力。
科技“添动力”,提质增效促高产
“无人机飞播效率就是高,一天能种百十来亩,还省种子、出苗匀!”在曹武镇的田间,种植大户看着穿梭的无人机感慨道。
为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提升种植效益,我市坚持向科技要产能,大力推广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全市累计开展村组技术培训60余场次,油菜无人机飞播面积占比达45%,实现15个镇(街道)重点村全覆盖,播种效率显著提升。
在品种选择上,重点推广“中油杂”“华油杂”等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建立14个良种示范和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基地,油菜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8%。此外,该市与中国农科院武汉油料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共建油菜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示范推广北斗导航精量匀播密植、秸秆深翻还田沃土、药剂拌种、高效施肥等8项关键技术,为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让秋冬种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分类“解难题”,多元主体齐发力
“村里帮着翻耕,我们只管种,还有补贴拿,当然愿意种!”雁门口镇太和村农户的话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我市针对不同田块、经营主体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充分激活各类主体种植动能。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率先示范,曹武镇嘉穗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300万元,单季流转土地6000亩发展油菜种植,全市种植大户新增单季流转土地种植油菜达3.2万亩,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优势尽显。
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我市明确90个薄弱村每村完成200至400亩油菜种植任务,对零星闲置地块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兜底耕种,坚决消灭冬闲田,坪坝镇漳河村通过“村集体兜底”模式,集中连片种植油菜1000余亩,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同时,雁门口太和村、坪坝镇和平村等通过“集体翻耕+农户自种”“村级代种+农户自管”“村级出资+农户分成”等模式,引导农户参与种植,扩种油菜2.7万亩;对散户实行“种多少、补多少物资”的激励政策,将农资补贴与实际种植面积直接挂钩,有效点燃了农户的种植热情。
政策“精准滴”,要素保障强支撑
“真金白银的补贴到账了,种地更有底气了!”拿到补贴物资的种植户笑容满面。
我市着力推动惠农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为秋冬种生产保驾护航。整合中央油菜轮作、油菜扩种、冬种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等项目资金2700万元,通过项目激励带动油菜扩种;在市级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统筹安排75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速公路、沪蓉高铁沿线及秸秆焚烧高发区域的土地翻耕和秸秆处理,为秸秆“禁烧”和秋冬种夯实基础。
此外,我市积极撬动社会资本,拓展市场化路径,省农发集团京山公司投入700万元用于秋播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国宝桥米、京和米业等龙头企业带头扩种油菜3500亩,多元化资金投入为秋冬种注入持续动能。
如今,京山大地的37.61万亩油菜已出苗,为冬日增添了一抹生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强田间管理,积极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牢牢守住粮油安全底线,以扎实举措巩固秋冬种成果,全力打赢明年夏季粮油丰收“第一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京山力量。(彭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