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科学精准战疫情 群防群控筑防线 >
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 防护“要点”需牢记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发布时间:2022-12-07    【字体: 】      

12月5日,宜昌市中南路民安家园小区,医务人员入户为高龄居民接种新冠疫苗。 连日来,宜昌市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与辖区志愿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组成接种小组,上门服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黎圣操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周鹏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以及元旦、寒假临近,务工人员、学生返乡潮将对我省外防输入带来压力,社区隐匿传播和扩散风险也持续存在。12月6日,省疾控中心传防所急传部主任吴杨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避免病毒感染的措施仍然是继续坚持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卫生习惯,做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居民需要坚持的习惯有哪些?第一责任的要点在哪里?吴杨一一作了解答。


问:现在还有必要戴口罩吗?戴了口罩为什么还会出现感染的情况?

答:疫情尚未结束,但随着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个人活动半径也随之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防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更要引起重视。在本轮疫情中,通过我们的流调发现,不少感染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没戴好口罩。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近距离接触时,感染几率最大的是个人没戴口罩,感染者也没戴口罩;其次是个人戴了口罩,感染者没戴口罩;再次个人没戴口罩,感染者戴了口罩;感染几率最小的是个人戴了口罩,感染者也戴了口罩。

同时,佩戴口罩不规范,相当于“没有戴”。有的人习惯把口罩扯到下巴处,露出口鼻,这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有的人为了节约,一个口罩反复戴,使得口罩的防护作用降低。正确的方式应是,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如被浸湿、污染、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若因就餐等原因需要临时摘下口罩时,应将口罩向内对折,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备一个干净的小袋子,装起来单独存放。

此外,使用过的口罩外层是最脏的,因此摘戴口罩过程中尽量避免触碰口罩外侧,触摸后应及时用流动水洗手。未洗手前,不要触摸口、鼻、眼睛等部位。

规范佩戴口罩是性价比最高、最简单的防护手段,既是对自己健康的保护,也是为家人、同事、朋友等每个身边的人负责。


问:接种新冠疫苗对老人安不安全?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可以打疫苗吗?

答:我们不但要保护好自己的健康,还要做家人的“健康监护人”,督促、帮助家人尤其是一老一小做好个人防疫。其中最重要且紧迫的就是接种疫苗。

据统计,我省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3523.3万剂次,4962.9万人已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已接种1035.8万人,接种率达到87.72%;80岁以上老年人已接种103.5万人,接种率达到71.63%。

老年人本身的免疫功能较弱,而且大多患有各种基础疾病,一旦感染,相对于成人和儿童,重症和死亡风险非常高。香港疫情数据显示,没有接种疫苗的60至69岁、70至79岁和80岁以上群体病死率分别为1.75%、4.16%和14.78%,随着疫苗接种剂数增加,病死率就大大下降。今年上半年的上海疫情当中,死亡病例190例,平均年龄82.52岁,除1例心源性猝死之外,其余死亡原因均为基础性疾病。死亡病例中仅12例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其余均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所以,加快提高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好。家有老人,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家属应及时陪同老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关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是否可以接种疫苗,临床试验证明,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是非常安全的。从目前国内外疫苗接种的真实世界情况来看,慢性疾病并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禁忌症。目前,包括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这些慢性病患者,只要健康状况是稳定的,药物控制是良好的,均不作为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禁忌,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问: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个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答:疫情防控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继续支持配合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主动加强行程报备、配合流调排查、出入重点场所“扫码亮码”等。工作人员尽量保持单位和住所“两点一线”,居家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及时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高风险地区和涉疫轨迹等动态信息,不扎堆、不聚集,主动扫码、亮码,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目前是秋冬季传染病的高发期,大家出门应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做好通风、居家环境卫生和消毒,适度锻炼并保持良好心态。只有切实履行好个人防疫责任,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好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编辑: 王静【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