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域外关注 >
荆门市疾控中心关于清明期间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来源: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01    【字体: 】      

  广大市民朋友:

  清明寒食好,春来百花开。

  清明是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外出踏青游玩和聚会的高峰期。目前全球疫情呈高发态势,国内本土疫情点多面广,清明假期人员的流动和聚集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荆门市疾控中心建议市民朋友继续增强防护意识,提倡错峰避峰出行,做好个人防护。

  一、遵守出行要求,非必要不出行

  ★鉴于国内外疫情现状,坚持非必须不出市,密切关注近期国内、省内疫情动态,坚决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和报告确诊病例地区旅游、出差、祭扫。

  ★对于身体出现不适,特别是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不建议参加祭扫活动。健康码黄码或红码、行程码带“*”号、14天内有涉疫地区旅居史以及仍在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人员请不要进入祭扫场所。

  二、落实防疫政策,及时主动报备报告

  ★按照我市当前防疫政策,所有来荆返荆人员需持健康码绿码,外省来荆人员还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及完成1次落地核酸检测,行程卡带*号的,需在核酸“落地查”基础上,第三天加做1次核酸检测。

  ★如果您是中高风险地区或我省划定的重点管控区域来荆返荆人员,请主动向所在社区(村)报备,并按照规定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三、加强自我防护,规范佩戴口罩

  ★科学佩戴口罩、不握手、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遵循咳嗽打喷嚏捂口鼻等社交礼仪。避免在密闭空间中聚会,活动尽可能简短并注意开窗通风。

  ★外出时遵守公交、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防疫要求,配合做好戴口罩、验码测温、一米线等防疫规定,尽量选择刷卡、扫码等非接触方式缴费、购票等防控措施,旅途中减少与他人攀谈和就餐次数。

  四、倡导文明祭扫、绿色祭扫

  ★在外亲友建议不返乡、不跨区祭扫,提倡采取网络祭扫、居家追思、代为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祭奠亲人,减少感染风险。

  ★确需现场祭扫的,要严格按照“预约、错峰、限流”的原则,提前做好行程规划,分时分段开展祭扫活动,避开节假日高峰,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人员扎堆,准备充足的口罩、免洗手消毒品等防护物资,不得借祭扫活动举办春游聚集吃喝活动。

  五、做好健康监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外出回家后,更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发热、干咳、咳痰、咽痛、乏力、腹泻、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症状。不带病上班,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打网约车等。戴好口罩,及早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按规定就医。

  ★合理膳食,规律用餐,不要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拒绝食用野味。春季气温多变,应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六、主动接种疫苗,筑牢免疫屏障

  ★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更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请符合新冠疫苗接种条件的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携手共筑全民免疫屏障。

  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3月31日

编辑: 王静【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