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绀弩的京山情缘
时间:2022-04-18 来源: 京山记忆
背景资料:聂绀弩(1903—1986),京山县新市镇人,当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出版的主要作品有《散宜生诗》《聂绀弩杂文集》《中国古典文学论集》《绀弩散文》《绀弩小说集》。武汉出版社出版了《聂绀弩全集》共10卷。聂绀弩在建国前以杂文名世,是继鲁迅之后最杰出的杂文家,革命的社会批评家。建国后、文革前以古典文学研究著称,他领衔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研究、整理出版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系列名著。晚年的聂绀弩以旧体诗享誉文坛。胡乔木称聂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难达到的新的风格和新的水平”,是“作者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株奇花——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
恰同学少年
记者:聂绀弩出生在京山,他在京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8岁才离开京山。聂绀弩出生在京山的哪个地方?
程义浩:聂绀弩1903年1月28日(农历壬寅腊月三十日)出生于京山县城关十字街。他乳名叫兆年,故居在原县农机公司临街宿舍楼处(现开设有“三味书屋”)。他2岁多时生母张氏病逝,11岁时生父聂平周病逝,过继给叔父聂为臧、叔母申氏为子。他的蒙师是孙铁人和申先甫。聂绀弩在京山读了初小、高小,因家贫不能去武汉投考中学而失学。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他的思想有影响,1920年他读到我国第一批共产党人、京山同乡董锄平寄给他的《共产党宣言》和《劳动周刊》等书籍,开始接触新思想。
记者: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京山留下了哪些轶闻趣事?
程义浩:聂绀弩从小天资聪颖,很得老师喜爱。他7岁上东关国民学校启蒙,老师给大的学生讲古文诗词和平仄,他听得津津有味。一次孙先生出了“人口”二字,叫一个大学生对,学生对不出,聂绀弩脱口而出对了“天门”。先生吃惊,问他:“什么‘“天门’?”他回答:“就是挨京山的天门县的‘天门’。”先生看了看聂绀弩,又出了“中秋节”三个字要他对下句,他略一思索,说出“上大人”来。孙先生大喜,放学后专门到聂家向家长报喜,夸奖他会对对子,真是聪明!以后,父亲告诉他做文章的方法,用《入则孝》为题,讲为什么要孝顺,孝顺有什么好处,不孝顺有什么坏处。父亲又出题《学而时习之》,聂绀弩于是把读书要时刻温习,温习有什么好处,不温习有什么坏处讲了一套。父亲听得眉开眼笑。
有一次,在学校做作文,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两个题目,一是《子产不毁乡校》,二是《天下有道庶人不议》,向学生们讲了出处和大意,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聂绀弩听后想了想,认为如果只写先生讲的意思,没有自己的想法,就太没有意思了,不能算做文章。他对老师说,要把两个题目合写成一篇文章。老师感到不解,聂绀弩却一五一十讲了一通:天子无道,庶人免不了会议论。天子如果听了议论后能像子产那样不毁乡校,议得对的就听,议得不对的不听,就由无道变有道了。这样两个题目就写成了一篇文章。先生听后点头道:“可以,完全可以,这意思很新!”不料,聂绀弩把作文题意又反过来说了一通:“我还有一个想法,觉得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因为天子有道,上面不滥施刑罚,庶人说点什么也不要紧,为什么不议呢?如果上面滥施刑罚,庶人怕惹祸,有话也不敢说了,所以不议。”先生听了大为惊讶,非常激动地说:“这意思好,你小,又头一次作文……不知它的深浅,写出来吧!”聂绀弩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视为“神童”,同窗戏赠他雅号“聂贤人”。他学名聂干如,与同街同学吴奚如、汪慰如这“三如”被本地人称“京山三才子”。他失学后常去借外祖父家的藏书阅读,还从城关益大元商店陈海峤先生学作旧体诗词。1921年,他的蒙师孙铁人在上海任国民党总部代理党务部长,偶然看到他在汉口《大汉报》发表的旧体诗,大为惊异,马上致信报社总编、好友胡石庵:“此生颇有文才,但尚需开拓视野,这样才不至埋没乡间。”并邀请聂绀弩去上海。
记者:据说聂绀弩在京山有婚配?他的初恋在京山吗?
陈仕文:受新文化、新思想影响的聂绀弩,早已不愿在京山待下去,三番五次要求到外面去闯世界。对此,他的母亲申氏心中十分恼火。1920年,17岁的聂绀弩私下到乡下筹钱,准备独自外出,但未成功。申氏为拴住儿子,当年就将聂绀弩的一位叔伯舅父申星恕的女儿申小姑接过来,强迫聂绀弩成亲。然而,成亲也留不住聂绀弩。1921年,聂绀弩还是离家赴沪,入上海高等英文学校就读。聂绀弩离家后,申小姑与婆婆申氏一起生活。申小姑与聂绀弩是包办婚姻,两人之间毫无感情。约四年后,申小姑在京山病逝,聂绀弩的第一次婚姻宣告结束。聂绀弩的第一次婚姻绝对不是他的初恋,他的初恋应该是在他遇到他夫人周颖时。不过,在聂绀弩十多岁时,与他朝夕相处的青儿姐姐(他家的丫环)关系十分亲密,两人形影不离。后来,青儿远嫁离京山50多公里的三阳店(今京山县三阳镇)山里,聂绀弩心里十分难过。1941年,聂绀弩曾在广西桂林写下一篇小说,题为《姐姐》,心中充满了对青儿的思念之情。
谈笑凯歌还
记者:能讲一讲聂绀弩回京山的一些轶闻趣事吗?
李甫清:1963年,聂老回京山,探望亲朋故友。在看望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张家佑(又名张任伟)时,事先叫人嘱咐说,不要准备什么酒菜,只要煮点家乡稀米茶,炒点苋菜,再弄点鲊海椒就行了。聂老离家几十年,还恋着家乡的风味食品呢。到了张家详细询问老同学退职(被错划右派)后每天钓多少鱼,卖多少钱一斤,家里多少人吃饭等。聂老回北京后不久,便给老同学寄来用宣纸写的一首
七律诗:
惠亭水库水如烟, 家佑先生一钓悬。 人若遍临天下水, 鱼都浮在水中天。 手提半篓千斤重, 口糊全家块把钱。 君去八旬今尚远, 怎知西伯不尊贤。
诗用姜太公垂钓渭水,文王尊贤之典,勉慰好友,也体现了聂老的乐观精神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念。
程义浩:聂绀弩回京山探亲,县委、县政府把他作为从中央回来的人热情接待,招待所的伙食很好。几天后他说:“鸡鸭鱼肉我都不想吃,回来还是酢菜腌菜香,南河头的水甜。”一天,参观惠亭水库回来,小学同学余承先请客,开席后,他和余承先碰杯说:“‘癞痢哥’,多谢多谢!”余承先接着说:“‘鼻涕宝’,岂敢岂敢!”众人大笑,原来他们又露出了儿时本相,用同窗时互取的绰号对上了一联。
记者:程先生能谈谈你与聂绀弩见面时的情形吗?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程义浩:我在1982年夏秋之际,出差到北京搜集本县历史资料。同去的张任伟先生与聂老是世交,带我们一行两次拜见了聂老。当时老人已80岁了,因身体不好,只能整天卧床写作。那间小居室兼着书房、会客厅,床上有一张用于写作的小木板,床边的小桌、小书柜摆着一些线装书和资料。我注意到书柜顶上安放有一尊鲁迅先生的瓷胸像,可见聂老对他的思想、文学导师鲁迅先生的崇敬。聂老见到我们家乡人分外亲热,双眼炯炯放光,高兴地收下我们带去的家乡特产菜肴酢辣椒。那时候,聂老支撑着病残之驱,已整理出版了杂文集、小说集、古论文学评论集,尚在写作《红楼梦》人物研究。他告诉我们,那本由胡乔木作序的著名的《散宜生诗》集即将出版。他与我们谈了许多京山古代历史和现代革命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当时,由我为聂老夫妇、家人和几个京山人合了影。我们告辞时,老人执意要送我们出门,他一边喘着气,一边慢腾腾下床,双手扶着墙壁一步一挪送我们到门口,令我们非常感动。回京山后,我把洗印的照片寄给了他,后来听人说他非常喜欢,特别是那张夫妇俩面露微笑的合影,他打趣道是为他们补了结婚照。
数风流人物
记者:聂绀弩,这张“文化牌”对京山有什么影响?
李甫清:聂绀弩是京山的骄傲。他是京山几千年来诞生的最为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是京山的一座人文高峰。他从京山走出,他甚至用京山语言写作,他独立于世的诗文、独立于世的人格力量,不仅为当今的京山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时也为一脉相承,延绵不绝的家乡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京山的人文积淀,提升了京山的文化品位与人文品格。省外许多仰幕者,千里来寻故地,有的甚至以毕生精力为聂老搜集整理出版诗作。
陈仕文:聂绀弩去世后,京山政协文史委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于1991年出版了《聂绀弩还活着》一书。此书发行后的1992年春节前夕,京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到北京、广州召开京山同乡会,将此书分赠京山籍名人,极大地鼓舞了与会者,他们纷纷表示,聂绀弩是京山人民的骄傲,在外地工作的游子,一定要向聂老学习,时刻不忘家乡的哺育之情,要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建设,以尽游子的微薄之力。
随着《聂绀弩还活着》一书在京山的传播,更多的京山人熟悉了解了聂绀弩。1992年,京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原京山城关中学(也是聂绀弩的母校)改名为“绀弩中学”,后又将一条新道命名为“绀弩路”;1994年,京山图书馆还在该馆专门开辟了“聂绀弩资料陈列室”;2003年,为纪念聂绀弩诞辰100周年,县文联、县书法家协会,在京山电影院组织举办了一次生动活泼的书展;2003年,京山惠风诗社将社名更名为“绀弩诗社”;2004年,京山一中老教师方印中对聂绀弩三百首诗作了译说;2005年,绀弩中学将学校文学社社刊更名为《绀弩》;2005年,中共京山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聂绀弩这位京山籍文学巨匠,决定组织有关单位、部门和个人募集资金,在京山列士公园修建聂绀弩诗词碑林。整个碑林规模设计200余块,一期工程耗资几十万元。(注:2010年在京山文峰公园改扩建中,重新设计修建了聂绀驽纪念空间,为聂公雕塑了卧佛铜像)
在聂绀弩诞辰100周年之际,武汉新闻出版局为聂绀弩出版了400百万字10卷本《聂绀弩全集》,京山政协在京山大礼堂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并成立了聂绀弩研究会。
程义浩:聂老是我们的一张永远闪光的文化名片,故乡人民永远怀念他、尊敬他、纪念他。我曾在2004年,参加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纪念聂绀弩百年诞辰暨《聂绀弩全集》发行座谈会时,聆听了国内一些顶尖专家学者对聂老的高度评价,有人曾题辞:“聂绀弩是一位不世出的诗人。”我想,今后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聂公的研究和宣传普及,让一代代人继承聂老的精神文化财富。同时,要爱惜、运用好这张文化名片,提升本地的知名度,创新、促进本地先进文化的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附:(嘉宾)
程义浩,1949年10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京山县文联常务副主席,词作家。
陈仕文,1952年7月生,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会员,湖北省政协文史研究会理事,原京山县学习文史委主任,主编《聂绀弩还活着》。
李甫清,1958年2月生,省社科联人物研究会会员,京山县党史县志办主任。
(文章引用自:2007年12月30日《荆门晚报·都市假日》11版“文化沙龙”时间:12月14日 地点:京山宾馆) (责任编辑:王静 ) |
|||
|
- 上一篇:烽火京山·踊跃支前 迎接解放
- 下一篇:毛新宇的京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