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专栏 > 思想破冰、学习赋能、发展提速、开局争先 > 一把手访谈 >

共绘乡村好“丰景” 奋进振兴新征程

京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黄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市农业农村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春季干部集训活动为契机,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以时不我待的朝气、披荆斩棘的豪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奋力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贡献“三农”力量。

1.扛稳扛牢底线责任,着力提升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抓牢“米袋子”。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红线。推进2022年度9.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完工,新建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6万亩,改造提升3.5万亩。强化科技支撑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落实好各项涉农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5万吨以上。扶稳“油瓶子”。充分利用冬闲田,确保油菜种满种足,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5万吨。提好“菜篮子”。蔬菜面积稳定在16万亩以上,新增设施蔬菜1000亩,产量稳定在38万吨以上;落实生猪恢复性增长措施,新建1-2家标准化猪场,生猪出栏达到100万头,存栏5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5.5万头以上;全面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改造升级小龙虾养殖17.5万亩、生态龟鳖养殖8.5万亩,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8.4万吨以上,确保城乡居民“粮袋子”充实,“菜篮子”丰富。

2.建长建强产业链条,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精准对接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荆门市“五个一”工程,以京山市“两基地一中心”产业发展体系为支撑,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打造重点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筑牢产业强市基础。强龙头。做大做强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3年力争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确保每条产业链上都有1-2家产业链头部企业、2-3家成长型企业。延链条。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湖北禽蛋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推动国宝桥米和良品铺子合作,京山市农机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个中心”做好整体规划建设,推动洪山实验室生猪种业创新基地项目落地开工,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规模效益。创品牌。成立专班,集中力量挖掘、培育“二品一标”农产品,农业“二品一标”达43个以上,进一步提升“京山桥米”“京山乌龟”“京山白花菜”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用好“京品如山”等区域公共品牌,让京山粮、京山味产得优、卖得好、叫得响。

3.做靓做美乡村环境,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生活品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开展“百县千镇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回头看”、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创建人居环境整治村48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加快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加快环惠湖4镇(街道)28村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稳步推进京绿沿线、曹双-应随沿线、汉宜沿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带建设,推动全市美丽乡村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发展。健全村庄环境长效保洁机制。运好运活共同缔造“五共”理念,全面引导群众参与,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支持,打造闻者向往、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巩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培育乡村美丽经济。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方式,引进市场主体合力兴办农工、农商、农文、农旅项目,连片实施“创3A乡村景区计划”,在孙桥镇建设集“特色农旅、商贸文化、美食文化、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民宿,推进蒋家大堰桥米原种地成为生态农业旅游新亮点,增强泰康京山农场等网红打卡地的持久吸引力,让乡村既有“流”量,又有“留”量。

4.抓实抓深农村改革,着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深入推进“政经分离”改革。将温泉街道作为整镇试点,进一步扩大“政经分离”改革范围,在新增试点村实现村委会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分管、核算分离。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全市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审批管理工作监督检查,通过自然资源部门卫片图斑、信访举报和农村信息来源,及时清理整治农村违法建房特别是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引导农户采取入股、托管、租赁等形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探索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人民公司”,盘活农村“三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责任编辑: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